在云計算時代,軟文世界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網媒資源對接與交付模式的轉變,讓軟文投放更簡單。
新聞通稿,原指新聞通訊社采訪到重要新聞后,以統一稿件的方式發給需要稿件的媒體。這種方式在我國被新聞發布方借鑒并效仿,成為一種推動自身宣傳、服務媒體記者的方式,但凡開展重大活動或發生重大事件,活動主辦方或事件關聯方等都會向參與的媒體記者提供新聞通稿。
雖然同被稱作新聞通稿,且后者是借鑒前者而來,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通訊社發布新聞通稿是媒體行為,是媒體對媒體,是通訊社以自身平臺優勢站在第三方角度發稿,各媒體有權選擇是否采用或用多用少,但不能對稿件內容主體進行改變。而活動組織主辦方或事件關聯方提供的新聞通稿,通常是新聞發布主體站在自身角度向媒體提供報道時的參考材料,寫法也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其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新聞稿件,僅僅是供參與報道的媒體記者了解新聞背景,進而對新聞進行相關的宣傳報道的基礎參考材料。本文研究探討的新聞通稿是后者,即活動組織主辦方或事件關聯方為媒體提供的新聞通稿。
一、新聞通稿的概念、內涵、特征及變化
新聞通稿因具有內容準確、服務媒體,口徑統一、導向可控,傳播效率高、宣傳效果好等優勢,既得到新聞發布方的青睞,又受到記者和新聞媒體的歡迎,發布新聞通稿的做法一直被沿用。從新聞通稿的應用軌跡不難看出,從起源到被借鑒沿用,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其自身不斷發展完善贏得了生機。總體來說,新聞通稿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
1.具有廣泛的通用性
新聞通稿的首要特點是通用性,其包含了各類媒體報道所需要的基本新聞要素。各個媒體的記者都可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再根據自身需要進行深入采訪和深度加工,進而寫就各具風格的新聞報道。
2.具有高度的統一性
由新聞發布方撰寫提供的新聞通稿除了方便記者、服務媒體,主要目的還有統一事實、統一立場、統一說法。新聞通稿就是要通過統一性保障新聞報道不會出現主體事實的偏差。當一則新聞通稿被新聞發布方發給各大新聞媒體后,短時間內某個區域甚至全國范圍內的各大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上都會傳播出基本新聞內容相同的新聞報道。這種口徑統一的新聞通稿對新聞發布方把握新聞事實和輿論導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具有相對的準確性
新聞通稿由新聞發布方事先寫就,現場提供,其內容都是在對自身了解、自負其責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包含了準確的基礎信息和背景資料。特別是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事件或危機公關時發布的新聞通稿,更是達到了字斟句酌的程度,從而準確表達新聞發布方想要表達的內容、觀點和態度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傳播環境發生巨變,新聞通稿從概念到內涵也在發生嬗變。傳統媒體時代,新聞通稿是活動主辦方或事件關聯方等各個新聞發布機構將想要傳播的內容事先撰寫成統一稿件后,發給媒體記者供其報道時參考。在全媒體時代,伴隨自媒體的大量涌現,新聞通稿除了提供給各個媒體記者,新聞發布方亦可直接將新聞通稿發布在自身面向受眾的網絡信息平臺,這也直接致使新聞通稿發生兩大變化:一是形式上因為可直接發布,其結構不再是形式各異的參考材料,而是越來越像一篇標準的新聞稿件;二是新聞通稿的內容也不再僅限于文字,還包括圖片、音視頻甚至直接的新媒體產品等。
二、全媒體時代新聞通稿如何守正出新
隨著新的互聯網傳播技術的成熟和全媒體時代的推進,信息傳播的單向性已經消失,多線狀甚至多層級的傳播讓信息傳輸的速度飄升。[2]的確如此,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單一,新聞通稿的概念、寫法、用法也相對簡單。進入全媒體時代后,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聯動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格局,新聞通稿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大、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官宣”的出現即是新聞通稿在信息時代的新延伸。“官宣”即“官方宣布”,強調信息發布的主體是“官方”,體現出所發布的信息具有正式性、權威性、嚴肅性等特點。[3]
全媒體時代新聞通稿發生的變化,必然帶來發布方對新聞通稿的“寫法”、記者對新聞通稿的“用法”、新聞媒體對新聞通稿的“看法”的變化。新聞通稿面臨新挑戰,也迎來新機遇。
1.發布方:注重新聞通稿的“寫法”
全媒體時代是一個“人人都是通訊社、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個人被網絡賦權后擁有了信息生產權、傳播權和評論權。在“全員媒體”的傳播環境中,社會各方都能通過互聯網進入信息多向流動的過程,微信、微博、客戶端、短視頻、官方網站等都能比傳統媒體更快地發布新聞通稿。同時,發布方成為了集生產與傳播于一身的獨立“信息平臺”。在此背景下,發布方在撰寫新聞通稿時,一方面要堅守底線思維,把好真實第一道關,在新聞通稿中不說“昧良心”的話,不說“不靠譜”的話;另一方面在發布公關性通稿時,不含糊其詞、不隱瞞事實、不避重就輕。
“官宣”是傳播格局演變的結果,也是新聞通稿在全媒體時代的一個實質性變化。擁有了自己的“輿論陣地”,發布方就可以從媒體的背后“走出來”直接面對受眾,因此,更需要用心培養既懂新聞規律又有良好表達和傳播本領的人才,降低說“外行話”的概率,提高自我宣傳的能力。
2.記者:推敲新聞通稿的“用法”
新聞通稿原本的價值是方便記者的同時確保基本事實的準確。但在社會利益分化日趨嚴重,公關之風興盛的今天,新聞通稿發布日趨頻繁,其權威性與真實性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些新聞通稿成了發布方單方觀點的陳述,有些則是發布方為試探民意故意釋放的氣球,有些甚至成為掩蓋事實真相的遮羞布。[4]在此情況下,記者要反復推敲新聞通稿是否是“糖衣炮彈”,要謹防掉入發布方設計的“溫柔陷阱”。互聯網技術已經使媒體的功能不僅限于傳播信息,還集成了內容、信息、社交、服務等各種功能,這種“全效媒體”讓用戶畫像越來越清晰,新聞報道中徜若出現差錯,后果難料。由此,全媒體時代記者使用新聞通稿時,不能盲目迷信,一定要仔細核實、謹慎對待。
除了反復推敲新聞通稿的準確性,記者還需要靈活、創新地使用通稿:要善于從“統一”的新聞通稿中提取出契合自身所在媒體立場和風格的側重點,挖掘出有特色、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報道。2019年2月24日,華為首款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折疊屏手機在巴塞羅那亮相,當天華為官方微博陸續發布了數條與新品相關的新聞通稿。國內外各大媒體及社交媒體據此爭先恐后地對其進行報道,但各家的報道重點卻并不一致:央視財經網重點報道2019年被通信業界稱為“5G商用元年”和“折疊手機元年”,搜狐新聞強調華為5G折疊屏手機的發布帶動了科技股行業鏈股票大漲,《北京日報》關注這款新品的不菲價格等。雖然關于華為5G折疊屏手機的外觀、價格、性能等基本信息幾乎一致,但各新聞媒體選取的報道角度各有千秋。“通”而“不同”,記者對新聞通稿的選擇、使用能力在其報道中可見一斑。
3.新聞媒體:深化新聞通稿的“看法”
在傳統傳播時代,媒體對新聞通稿的信任度也較高,即使使用的通稿出現錯誤,還可采取挽回的措施。而進入全媒體時代后,現代媒介信息技術可將客觀事物運動的整個過程捕捉、記錄并存儲下來,這種“全程媒體”的技術能跨越時空的維度把信息立刻傳送到任何一個角落,一旦新聞通稿中出現差錯就“覆水難收”。基于此,新聞媒體不能小看新聞通稿的“威力”,一是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積極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對新聞通稿嚴格把關、正確引導輿論,為社會提供正能量;二是要肩負起媒體責任:既尊重新聞通稿統一的基本事實,又要善于把“千篇一律”的新聞通稿用“千姿百態”的呈現方式表達出來,使新聞報道真起來、實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在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受眾廣泛化、傳播效果擴大化、傳播過程簡易化的全媒體時代,新聞通稿猶如一把高懸的“雙刃劍”,無論正面還是負面影響,隨時都會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特質的加持下廣泛傳播。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需要新聞發布方客觀撰寫新聞通稿、新聞記者正確使用新聞通稿、新聞媒體重新審視新聞通稿。只有這樣,新聞通稿才能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更好地發揮作用。
上一篇 如何提高軟文質量,增加用戶轉化?
下一篇 新聞通稿格式要求特點詳解